news information
中國日報12月28日電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開工。黨中央、國務院強調,興建南水北調工程,對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要求確保南水北調工程順利實施并如期發揮效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作出新貢獻,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自此,南水北調工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心關懷和親自部署推動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如期建成通水。一個個泵站拔地而起,一座座渡槽凌空飛架,一條條隧洞遁地而行,兩條宛如巨龍的玉帶蜿蜒北上,潤澤千里,幸福萬家。
2013年11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總結經驗,加強管理,再接再厲,確保工程運行平穩、水質穩定達標,優質高效完成后續工程任務,促進科學發展,造福人民群眾。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經過幾十萬建設大軍的艱苦奮斗,南水北調工程實現了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標志著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目標全面實現。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成果來之不易。習近平指出,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希望繼續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加強運行管理,深化水質保護,強抓節約用水,保障移民發展,做好后續工程籌劃,使之不斷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8年來,南水北調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確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工程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累計調水590億立方米,成為沿線42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超1.5億人的主力水源……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20年來,南水北調工程體系不斷完善,效益不斷彰顯,工程沿線水資源危機得到有效緩解,水源區和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迸發出新的活力,水生態水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強調確保東線工程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陶岔渠首和丹江口水庫視察,并親自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要審時度勢、科學布局,準確把握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的各自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安排,統籌指導和推進后續工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經過20年建設運營,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成為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促進節約用水的排頭兵、推進科技進步的加速器和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水紐帶,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優質水資源支撐和可靠的水安全保障。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國家水網宏偉藍圖,南水北調后續工程規劃建設正加速推進,全體南水北調人將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全面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更加自覺肩負起這一光榮而偉大的歷史責任和使命,傳承千年水脈、續寫盛世華章。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前,一名記者沿大運河江蘇段考察時發現,一些自來水廠取水口水質不佳,船舶上傾倒垃圾隨意停靠,兩岸大多是重污染企業。山東段微山湖全湖水質為劣Ⅴ類。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后,國務院制定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江蘇、山東兩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下大力氣治污,退耕、退漁,還林、還湖,關停污染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嚴格環保準入,治理船舶污染,出臺嚴厲的監管制度,大力開展生態恢復工作。經過多年努力,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全線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標準,"醬油湖"變成了"生態湖",珍稀物種青頭潛鴨、震旦雅雀紛紛來這里棲息。
"運河環保1號船接收生活垃圾污水廢油!"在京杭大運河江蘇徐州航段,船民們聽到這樣的廣播聲后,紛紛將收集好的垃圾交給作業員集中處理。這已經成為運河上人們生活的日常。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本世紀初,北京官廳水庫、密云水庫入庫水量衰減30%至50%,潮河連續3年出現斷流,永定河連續兩年出現斷流。水資源基礎薄弱加上過度開采,使得華北地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省市寄希望于即將開工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2003年,北京市規劃了"京城三環水系",希望改善脆弱的生態環境。如今,北京形成了一條全長約107公里的輸水環路,一頭連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一頭連接密云水庫至第九水廠的輸水干線,不僅滿足南水、密云水庫水、地下水三水聯調的需要,還大幅度提升了北京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隨著南水源源不斷入京,永定河、潮白河、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生態夢想必將成為現實。
"看縣志,滹沱河水豐草茂。可到實地一看,哪還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騎自行車到了那兒,扛起車就能過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的深刻記憶。2003年,中線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尚未開工,河北省石家莊市便迫不及待地謀劃建設西部防洪工程,想借助南水北調工程,興建環城水系,形成一條生態景觀長廊。
這一盼就是十幾年。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來,多次通過滹沱河倒虹吸退水閘向滹沱河實施生態補水,109公里的滹沱河沿線,農田、花海、道路相互呼應,溪流與湖面相互交替,大河風貌吸引了許多珍禽鳥類紛紛回歸,成了石家莊的后花園。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20年,清澈的南水成為受水區統籌水資源水環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底氣。東、中線一期工程超92億立方米的生態補水,回補了過去嚴重超采的地下水,地下水位開始止跌回升,不僅置換出了擠占的農業用水,而且有效改善了沿線局部生態環境,水草豐美的流動河湖更成為眾多生物棲息繁衍的天堂。
京津冀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2021年,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實現Ⅲ類水質的歷史性突破,中華鳑鲏魚重現白洋淀。中線工程總干渠兩岸防護林帶形成了一個生態走廊。圍網內總干渠兩側8米范圍,40多個品種的樹木四季顏色各不相同。圍網外的防護林分布在河南段南水北調工程總干渠兩側各100米,它們與"人工天河"并駕齊驅,成為守護長渠的忠誠衛士。
南陽市是中線一期工程受水區和核心水源地。近年來,南陽市建立以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水質保護生態屏障,先后關停丹江口庫區和干渠沿線規模以上企業1163家。2022年,南陽市躋身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近日還獲得第七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20年來,南水北調各單位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僅將水土保持工作貫穿工程建設運行全過程,還不斷擦亮南水北調工程的綠色底色,發揮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的作用,打造綠色工程,促進了沿線治污環保進程,復蘇了河湖生態,助力了美麗中國建設。
促進節約用水的排頭兵
"我剛給麥田澆了返青水,麥收前最多再澆一次水就夠了。"今年春分時節,河北省辛集市馬蘭村村民劉志軍家的7畝節水高產品種小麥,只澆了兩次水。
20年前,張宗祜、劉昌明兩位院士結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開展了"河北平原典型區農業節水與地下水可持續利用"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提出了"節水100毫米,產糧1000公斤"的可能性。近年來,他們的設想已經變為現實,河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進考團隊培育出的多個節水小麥品種,已覆蓋面積3500多萬畝,節水超125億立方米。這是南水北調工程受水區"擰緊水龍頭",集約節約高效利用的一個范例。
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163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北京、天津地區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92立方米。"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在2002年國務院批復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要求必須堅持"三先三后"原則,把節水擺在了首位。
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通過節水優先,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增量與存量的關系,強調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把節水作為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性舉措。
天津市人均本地水資源占有量僅100立方米左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0,是全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城市之一。2003年10月,天津市面臨前所未有的枯水難題,全市節水動員大會提出了開源與節流的12項措施,號召全民節水、共渡難關。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20年來,以制造業立市的天津,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倒逼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升級。截至2021年,天津全市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7.82億立方米,遠低于38億立方米的用水總量控制目標;全市萬元GDP用水量19.75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0.70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72,在全國省級排名中均處于前列。
天津是落實節水優先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南水北調工程受水區千方百計開源,動員全民節水,將節水貫穿到水循環全過程。在供水環節,通過水源科學調度,提高徑流性水資源利用率;在制水環節,采用先進工藝,降低制水損失率;在輸水環節,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全面提高輸水效率;在用水環節,優化產業結構,普及節水型器具;在排水環節,推進污水集中處理回用。此外,工程沿線各省市打出節水政策組合拳,用經濟杠桿嚴控地下水開采和生產生活用水。
從2003年到2014年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時,受水區用水效率顯著提升,在全國人均用水量增長8%的情況下,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人均用水量分別下降了27%、21%、11%、8%。到2020年,受水區各省市用水效率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受水區94%的地市人均用水量低于全國平均值。北京、天津代表了全國最先進節水水平,萬美元GDP用水量與德國、法國接近,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節水的倒逼作用下,南水北調受水區推進區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顯著提高。京津冀地區在用水總量僅增長46%的情況下,GDP增長5倍多,成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
推進科技進步的加速器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20年來,科技創新貫穿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始終,成為工程進度、質量管理和確保工程"三個安全"的加速器。
"南水北調工程所涉及的許多軟科學與硬技術是世界級的,是水利學科與多個邊緣學科聯合研究的前沿領域。"長江設計院原副總工程師吳德緒說。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全程參與工程關鍵技術的指導與決策。還集中了全國高校院所和科研單位的力量,把工程建設施工技術難題列為國家重點科研攻關項目,合力攻關。
2022年12月10日,在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盾構總裝車間內,一臺編號'中鐵1144號'的盾構機將出口德國,這是國產盾構產品首次進入德國市場。無獨有偶,2005年,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建設中,由于當時國內沒有成熟的盾構設備生產制造能力,不得不從國外進口,從德國一家公司為穿黃工程量身訂制了兩臺盾構機。
穿黃工程建設期間,建設者對穿黃隧洞和大型超深豎井的工作性態、抗震特性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穿黃隧洞襯砌1∶1仿真試驗,驗證設計方案、提出優化措施,提供試驗依據。穿黃隧洞工程采用了拼裝式管片環與預應力內襯組合的新型復合結構,為水工隧洞襯砌設計開辟了新途徑。盾構始發井為超深豎井,建設者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加固技術、防水措施,及先進施工技術與施工經驗。他們會同多家科研機構聯合攻關,自行設計刀具,突破了帶壓進倉更換刀具技術,為盾構機實現國產化道路打下了基礎。
2002年12月,山東省濟平干渠工程率先正式開工建設。渠道混凝土襯砌采用人工模式,速度慢,質量保證率不高。恰逢國家批復混凝土機械化襯砌科研課題立項,他們決定開辟試驗段。經過一年的攻堅調試,該技術設備及施工工藝成功應用于濟平干渠工程施工,并相繼被中線一期工程廣泛采納。隨著渠道襯砌機生產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斷提高,產品出口到了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
江蘇段工程需新建、改造18座大型泵站,對泵站安全可靠運行和優化調度技術要求非常高。當時,國內缺乏成熟的技術和設備,項目法人組織專家開展技術攻關,南水北調泵站工程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大型燈泡貫流泵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獲得我國水利行業科學技術最高獎水利部大禹科學技術一等獎。組織重大科技攻關40余項,其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項。
膨脹土(巖)的工程問題被稱為"工程癌癥"。通過組成攻關課題組,先后在南陽和新鄉建設兩個現場試驗基地,提出了膨脹土改性、排水、阻滑等一系列技術措施、施工方法和控制指標,相關成果直接用于工程設計、方案優化、施工和質量控制,為順利完成總干渠膨脹土(巖)渠道工程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超大型渡槽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工程建設者系統地解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的大流量預應力渡槽設計和施工中的關鍵技術難題,為渡槽工程的建設及安全運行提供了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還有丹江口大壩加高的新老混凝土結合、北京段PCCP管道安裝技術、世界首次大管徑淺埋暗挖輸水隧洞近距離穿越地鐵……在建設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形成了63項新材料、新工藝,110項國內專利,最終確保了南水北調東、中線主體工程按時完成建設任務、工程質量總體優良。
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運行經歷了強降雨、嚴寒等極端天氣影響,實現了不間斷供水,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大支撐。如總干渠供水調度方案研究、全方位的工程安全監測體系、不斷深入的水下修復技術研究、持續的水下檢測裝備研發、數字化中線工程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等等。中線公司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8項。
經過多年科技創新實踐,南水北調運管單位儲備了大量科技人才,許多人已成為推進引江補漢等后續工程建設的骨干力量。引江補漢工程是我國在建單洞長度最長、洞徑最大、綜合難度最高的長距離引調水工程,伴隨著工程轉入主體隧洞施工,一場艱苦卓絕的技術攻堅戰已經全面打響。
"未來有望以引江補漢工程為突破口,引領攻克精準高效勘探、不良地質體超前預報與安全高效施工、水網精細精準智慧化調度、數字孿生工程建設等關鍵技術難題,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等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評價。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水紐帶
"吃水不忘掘井人,你們就是掘井人。"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市鄒莊村慰問南水北調移民時深情地說道,"衷心希望父老鄉親們日子過得越來越興旺,芝麻開花節節高!"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2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河南、湖北舉全省之力,妥善安置南水北調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34.5萬人,實現了"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做到了"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創造了世界工程建設移民安置奇跡,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為工程建設順利實施創造了條件。
在許昌市襄城縣黃橋社區移民村,離別故園10年,黃橋社區居民人均純收入由最初的6850元增至1.85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至37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黃橋社區利用村集體土地,建設了集觀光旅游和種植養殖于一體的蓮魚共養項目。
"1畝荷塘能收5000多斤蓮藕,加上養魚,能掙1萬多塊錢。"黃橋社區蓮魚共養基地負責人胡紀松說,"賺錢的機會比過去多了,家里買了新轎車,用上了天然氣。"田園水景吸引了各地游客,他們又乘勢辦起了農家樂,開了丹江魚苑餐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為共同構建南北共建、互利雙贏的區域協作發展新格局,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國務院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對口協作將水源區優勢資源與受水區經濟、技術、人口、市場等優勢結合起來,使南水北調工程成為溝通南北的親情線、友誼線、發展線。
北京市與河南、湖北兩省,天津市與陜西省分別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地方領導互訪、部門間協商推進、各區包縣等工作機制,受水區通過項目投資、產業對接、設立基金、引進技術、互派干部、專業培訓等多種舉措,為水源區相關市縣提供多方面協作支持,推動落實一批特色農業種植、農村電商等項目,建設一批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特色小鎮,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研發基地,實現南北經濟發展的共贏。
據統計,南陽市與北京企業深度合作,共引進產業合作項目150個,總投資312.76億元。北京與十堰對口協作投入資金18億元,實施項目539個,促成京能熱電、北排集團等49家優質企業落戶十堰,企業投資達104億元。陜西省水源區累計與天津市開展經貿交流活動1500余人次,簽約資金近300億元。碧水相連情相牽,水源區正逐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棋盤"。
"以前運河河道很窄,碰到干旱年份就斷航了,自從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輸水線路建成后,打破了京杭運河濟寧以北不通水的歷史,航道變得繁忙起來,帶動了沿岸城市工業及經濟發展。"山東省濟寧市港航局相關管理人員說。東線一期工程建成后,京杭大運河黃河南航段從東平湖至長江實現全線通航,1000-2000噸級船舶可暢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成為中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據有關專家測算,按照萬元GDP(國內生產總值)用水65.1立方米計算,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590億立方米,相當于有力支撐了北方地區9萬多億元GDP的持續增長,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
根據《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工程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南水北調項目法人,由項目法人對工程建設、管理、運營、債務償還和資產保值增值全過程負責,為工程順利建設和良性運行提供了體制保障。
2020年10月23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下,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南水北調工程管理體制再次迎來重大改革。組建南水北調集團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兩手發力"推進水利改革、構建市場平臺、加快水利發展的重要實踐,標志著南水北調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南水北調集團成立兩年來,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南水北調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在水利部、國資委的堅強領導下,牢記"志建南水北調、構筑國家水網"的初心使命,圍繞"通脈、聯網、強鏈"的總體發展戰略,聚焦主責主業、不斷探索水網建設運營新模式,涉水產業蓬勃發展,多業態提升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目前,東、中線一期工程安全平穩運行,供水規模屢創新高,綜合效益與日俱增。東、中線后續工程和西線工程規劃建設加速推進,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建設如火如荼。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20年間,數十萬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矢志不渝、接續奮斗,書寫了一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發展的壯麗史詩。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新時代新征程,南水北調人走上新的趕考之路,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南水北調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志建南水北調、構筑國家水網,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保障,以南水北調和國家水網事業高質量發展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