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本站訊?截至9月10日1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天津市調水超100億立方米,相當于為天津市調來400萬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天津市16個行政區中,15個行政區用上了南水北調水,1300多萬人受益。南水北調水的到來,極大地優化了天津市供水格局,有效緩解了水資源短缺局面,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為天津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
鐵肩擔當 ?守護“三個安全”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積極應對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極寒天氣、地震臺風、突發險情等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用鐵肩擔當責任,用忠誠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綻放出新時代南水北調人的無限精彩。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以強化思想意識為引領,以責任落實為主線,全面構建安全防御體系,大力提升本質安全水平。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優化與模式創新,不斷提升工程運行效率,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提升水質監測、工程維護等環節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
中線公司進一步鞏固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成果,建立完善更加完備的現代化工程安全監測體系、更加高效的智慧化安全生產監管體系、更加可靠的信息化應急搶險組織管理體系、更加精準的智能化調度業務體系、更加科學的水質安全監測保護體系,穩步推進數字孿生南水北調中線建設,加快AI工程巡檢、AI視頻監控等人工智能系統的研發應用,完善中線“一張圖”,打造智能調水中線典范。積極開展各專業、多種類、全要素應急練兵,全面提升工程安全保障水平,研究復雜條件下長距離地下有壓箱涵不斷水修復技術獲評水利先進實用技術,發明有壓箱涵滲水修復自動注漿機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研發第一代清淤設備并投產使用,為保障供水安全注入科技力量。
中線公司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以實施試點現地管理處成本寫實、工作寫實、運維模式優化調整為載體,推動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落地生根。以成本實驗室為抓手,積極推進提質降本增效,針對工程運行維護成本費用特性,提出相應管控措施,從嚴控制開支。推進目標成本管理,強化考核激勵,激發內生動力。近年來,不斷加強企地合作,南水北調中線天津市境內工程全部納入地方河湖長制管理體系,與沿線水廠、泵站建立協調聯動和信息互通機制,打通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共同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遠水解近渴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清泉奔流,南北情長。天津市地處海河流域尾閭,歷史上曾是水資源豐沛地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流域上游大量攔蓄工程的修建和用水量的增加,使天津市入境水量逐漸減少,年均入海水量由140余億立方米降至10億立方米左右,加之華北地區連年干旱,天津市逐漸由水資源豐沛地區演變成嚴重資源型缺水城市。缺水,成為抑制天津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渴,也成為了天津市的當務之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后,千里長江水,奔流北上,直達津城,有效緩解了供水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為保障天津市供水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天津市主要依靠引灤入津工程體系保障城市供水。2004年天津市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實施至2014年正式通水,10年間天津市全面建成以南水北調向中心城區供水工程、濱海新區供水工程為代表的引江供水工程體系,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同步建成同步發揮效益,實現全市經濟核心區域引江、引灤雙水源保障,有效化解了城市供水“依賴性、單一性、脆弱性”的矛盾。
截至9月10日1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安全平穩運行超3560天,累計向天津市供水100億立方米,水質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Ⅱ類標準。南水已經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10年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范圍不斷擴大,2023年7月1日,通過子牙河北分流井向西青區楊柳青水廠供水,徹底解決了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辛口鎮及張家窩鎮的用水低壓問題,在滿足原供水區域用水需求的同時,為天津市紅橋區、北辰區等潛在供水區域提供保障。
目前,引江供水體系已覆蓋天津市16個行政區中的15個(除薊州),天津市逐步形成引江、引灤“一橫一縱”輸水干線為骨架,于橋、爾王莊、北大港、王慶坨、北塘五座水庫互聯互通、互為補充、統籌運用的供水新格局,為推動天津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和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改善農村供水條件,天津市自2002年開始先后實施了農村人畜飲水解困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和管網改造工程,實現農村供水從無到有,初步改善了農村地區供水條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天津市把改善農村供水水質作為重要議程,提速加力實施農村飲水提質增效工程,通過建設集中供水廠,新、擴建水廠,新建和改造配水廠,鋪設輸配水管網等措施,逐步用引江、引灤優質外調水替代農村地下水源,徹底解決部分農村供水飲水型氟超標問題。
復蘇河湖生態 ?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
天津市河網水系密布,河湖濕地眾多,水環境是全市重要的生態載體,但受水源短缺限制,生態用水長期存在缺口,河湖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天津市提供生活、生產用水,除緩解天津市城市供水緊張局面外,還有效置換出長期被擠占的生態用水,為天津市改善水生態環境創造了條件。
自2016年起,天津市率先實現對海河、子牙河、北運河等中心城區重點河道常態化補水,并帶動相關二級河道實施水體置換,徹底改變以往補水周期短、河道水位低、循環力度差的狀況,海河等重點河道水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提升。
天津市持續加大重點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力度,加快推動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區水系建設,大力實施獨流減河倒虹吸等工程,為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提供水源保障。實施大運河天津市段生態修復,打通北部潮白新河、青龍灣減河向北運河補水通道,為天津市南北運河提供充足水量,并孕育出北運河郊野公園、北運河桃花堤、南運河“天子津渡”遺址公園、南運河御河景觀等一系列大運河主題文化公園,傳承和彰顯了天津市悠久的運河文化。積極推進北大港濕地生態修復,北大港水庫蓄水量由干庫狀況增加至1.88億立方米,水面面積由不足30平方公里增加至120平方公里,水庫及周邊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濕地保護區內監測到鳥類超過276種,生物多樣性得到極大豐富。依靠充足生態水量的保障,天津市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2023年全市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0%,為歷史最高水平,劣Ⅴ類水體全部消除,12條入海河流水質總體達到Ⅳ類以上,百姓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達沃斯論壇、世界智能大會、第十三屆全運會等眾多頂尖會議、重大活動順利開展,充分展現了天津市北方水城的優美環境。
節水優先 ?提升水資源利用水平
南水北調來水在完善天津市供水格局的同時,也促進了水資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天津市秉持先節水后調水的原則,充分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深化計劃用水管理,推廣先進節水技術,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等一系列舉措,推動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節水型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
天津市每年根據全市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目標,在保證生活和工業生產正常用水的前提下優化配置,編制下達《天津市城鎮用水節水計劃》。不斷創新計劃用水管理模式,增設預警機制,對有超水跡象的用水戶提前預警。建成重點用水戶在線監測平臺和取用水管理信息系統平臺,非農業取水項目和大中型灌區取水口實現計量全覆蓋,地表水5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5萬立方米以上取水項目在線監測率達到86%,及時掌握全市重點用水單位用水動態,提升節約用水管理和決策水平。
天津市在醫藥、電子、石化等行業均投入大量資金改造節水設施,中沙(天津市)石化有限公司首批被命名為國家水效領跑者,通過提高循環水系統濃縮倍數、延長超濾反洗運行周期、污水回用等措施,以及乙烯裝置低壓凝液管線改造,優化循環水粘泥剝離、水沖洗、化學清洗、預膜操作,年節約水量128萬噸。在生活用水方面,天津市各醫院、高校全面采用IC智能洗浴設備、直飲水付費飲用設備。天津大學海教園校區建立多水源開源節流體系,合理配置水源,實現分質供水,同時充分考慮雨水積蓄與回用,節水成效顯著。
截至2023年底,天津市建成節水型企業(單位)1963個,節水型居民小區1806個,全市16個區全部完成了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全部市管機關及50%以上的市屬事業單位已建成節水型公共機構。
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立足“三個企業”功能定位,不斷增強企業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自覺踐行讓中國人喝好水用好水的使命追求,全面加強已建工程調度運行管理,守牢南水北調“三個安全”,全力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國家水網,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