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一條條隧洞向著大山深處掘進,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建設進度條再度刷新,目前主隧洞掘進已超過4.6公里,支洞掘進已超過18.4公里,首臺TBM“江漢先鋒號”掘進情況良好,全線10臺TBM各具特色命名并實現6臺下線,首臺TBM“江漢先鋒號”已于2024年12月2日掘進始發,共計實現3臺TBM掘進始發。
新的一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江漢水網公司全面推進管理體系優化,聚焦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投資控制等關鍵領域,以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推動引江補漢工程高效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新年首季開門紅。
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首個開工項目,是全面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的重要標志性工程。作為項目法人,江漢水網公司全力構建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體系,通過制度建設年、管理提升年,建立完善內控、質量、安全、環保等公司治理和工程建設方面180多項制度,搭建工程高質量建設的“四梁八柱”。及時識別并發布了3批次國家級和行業標準,共計2110項,為工程建設提供了權威依據。組織各參建單位深入梳理引江補漢工程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事項,形成了20項任務清單,涵蓋內業管理和外業施工,實現了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
江漢水網公司始終把安全生產作為頭等大事,按照“逢掘必探”要求,全洞段覆蓋超前物探、超前鉆探,大力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應用。建立“紅、黃、白、綠”牌簽發制度,實行聯商共管、廉潔共建,進一步強化了參建各方的規范化管理意識。嚴格落實工程建設質量終身責任制,筑牢質量管控基石。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認可制,堅持首件評估,樣板引路,先后推出39項首件工程,充分發揮樣板引領作用,強化工序質量和中間產品質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不僅提升了工程質量,還為后續工程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建管一部立足工程實際,編制完成《現場管理標準化手冊》,建立涵蓋質量、安全、進度、環保的全流程管控體系,結合“周調度、月總結、季考核”管理機制,實現工程關鍵節點按期完成率100%。作為集團首批基層管理模式創新試點,建管一部主張試行“一張主網+三張副網+多個局域網”質量安全責任網格管理模式,健全質量安全體系,將改革創新全員參與落實落地。建管二部強化質量安全管控,大力貫徹落實“六項機制”和雙重預防機制建設,落實“四個責任體系”,重點抓好深豎井施工、TBM超前地質預報、斷層破碎帶、有害氣體安全風險管控,與地方政府共同推進應急體系建設。
面對工程穿越復雜地質帶、超長隧洞掘進等挑戰,建管一部牽頭轄段成立技術攻堅專班,完成標準化課題6項,推出二襯混凝土等首件工程10項,全線觀摩3次。其中,建管一部聯合轄段土建2標成立的QC小組在院士團隊的指導下,率先取得二襯混凝土質量提升創新成果,為同類工法提供了先進可靠的“江漢方案”。建管三部在所轄各標段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筑牢安全生產防護網,做到人人參與、久久為功。目前轄段內已配備240余名網格員,參建各方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已建立“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安全生產實施網絡體系,有效壓實各方責任、杜絕安全事故。
引江補漢工程輸水線路總長194.7公里,具有大埋深、長線路、大洞徑等技術特點和“高地應力、高水壓、高巖石強度,斷層多、地下水多、軟巖多”等地質難點,針對工程大斷面鉆爆法施工,為保障施工安全和質量,江漢水網公司在轄區內全面推行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錨桿鉆注一體機等全過程隧洞大型機械化配套施工設備,組成了集“探”“挖”“裝”“運”“支”“襯”于一體的機械化作業線。
建管二部全面推進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強力推進智能加工廠、拌和站、管片廠、砂石系統、TBM施工等數字化建設,大力推行大型機械應用,鉆爆隧洞施工推廣“6條作業線”,配置8套隧洞施工關鍵機械設備工裝,“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應用成效顯著。
江漢水網公司始終堅持綠色環保理念,推動大型臨建視覺標準化建設,創建7個文明施工“樣板工區”、14個生態環保“示范項目”和1個“生態典范”棄渣場。這些示范標桿的創建,不僅提升了施工現場的管理水平和環境質量,也為行業樹立了高標準、高質量的典范。為使環保設計與周邊地形地貌充分融合,建管三部與高校開展聯合科研工作,創新性地引入了植被型混凝土結構技術,既能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又能恢復邊坡生態環境。為減少施工對大氣和聲環境的影響,要求施工單位建設了集高效環保于一體的全封裝拌和站,實現了從原材料存儲到混凝土生產全過程的封閉管理,有效降低了噪聲與粉塵污染。
2025年,江漢水網公司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打造長距離輸水隧洞關鍵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創新團隊,聚焦TBM集群施工、深埋長大隧洞超前地質預報、軟巖變形區域超前灌漿、超大管片生產、數字孿生、機器人應用等關鍵技術加強科研攻關。深入挖掘智能化管片廠、拌和站、鋼筋加工廠等基礎設施以及鑿巖臺車、鉆錨注一體臺車等機械裝備應用場景,推進全過程監測監控及多工序、多業務協同管控。加大水利專業模型與知識庫研發,建設智能建造系統,推進“四預”能力持續提升,有效防范不良地質風險,全力推進“安全、精品、綠色、智慧、陽光”引江補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