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荊楚大地、長江之畔,引江補漢工程正如火如荼、穩步推進。作為連接南水北調工程與三峽工程的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工程,引江補漢工程涉及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社會關注度高、生態環保敏感性強、生態環保責任重大。引江補漢工程建設管理一部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科學布局、精準施策,走出了一條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精準治污,筑牢工程建設生態屏障
在工程建設之初,建管一部率先采用隧洞施工廢水一體化處理設備,并在工程全線推廣應用。目前,建管一部轄區內3個標段已全面完成設備配置,共計投入19臺隧洞施工廢水一體化處理設備,能迅速、高效、低成本處理隧洞污水中的固體顆粒物、油類污染物等有害物質。經其處理后的水質優良,完全達到循環利用標準。回收水被用于植被綠化、路面降塵等方面,實現了水資源循環利用與水生態安全保障的雙重提升。
在19臺處理設備的穩定運行下,建管一部轄區內生產生活廢水處理達標率實現100%,為區域水生態環境安全筑牢了堅實防線,有力推動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系統施策,繪就工程建設生態畫卷?
建管一部轄區毗鄰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緊依宜昌的母親河——長江一級支流黃柏河。面對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建管一部秉持“嚴守生態紅線、‘擴綠、興綠、護綠’并舉”原則,在嚴格督促各標段紅線內施工的基礎上,組織制定科學復綠方案。方案優先選用本地適生樹種和草種,通過植被生態混凝土護坡、客土回填、土壤改良、噴播植草、苗木補植等一系列措施,持續開展復綠工作,并加強養護管理。同時,建立起完善的復綠效果評估機制,按月檢查植被恢復情況,確保每一處都符合生態恢復要求。
如今的引江補漢工程現場,新生的綠意與施工區域和諧相融。邊坡上,鋪設的生態混凝土形成綠色長廊。棄渣場經過整形覆土后,成片的山茶、月季迎風搖曳。施工便道兩側,爬山虎、常春藤等護坡植物已萌發出嫩綠的草芽,不斷與遠處原始山林自然銜接。枝頭新葉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澤,與工地上整齊的綠色圍擋、橙黃色機械構成一幅“建設與生態共生”的生動畫面。
標桿引領,譜寫工程建設綠色篇章
為打造綠色施工新格局,建管一部在轄區內全面啟動 “樹標桿、立標準、促提升”專項行動。行動中,建管一部以高標準嚴要求篩選申報條件,著力培育樣板工區,精心編制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綠色施工標準化手冊”,充分發揮標桿的引領示范作用。
在經驗推廣方面,建管一部搭建幫扶橋梁,定期組織開展現場觀摩會與技術交底會,為各工區提供交流互鑒的平臺,促進施工經驗與技術方法的共享。同時,大力倡導技術創新,鼓勵 “五小發明”,在實踐中總結出《高陡邊坡植被混凝土生態護坡技術應用》《磁混凝沉淀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應用》等一批頗具成效的技術創新成果。
隨著專項行動深入推進,轄區內“比學趕超”氛圍愈發濃厚,成功實現以點帶面、全面提升,繪就綠色施工嶄新圖景。
未來,建管一部將在江漢水網公司黨委的堅強領導下,錨定“綠色工程”目標,矢志不渝、精益求精、久久為功,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引江補漢工程高質量建設,讓綠色成為引江補漢工程鮮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