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prise features
為積極響應國家首個全國科普月號召,貫徹落實集團公司開展南水北調公民大講堂、工程開放日、科普宣傳等活動要求,9月16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江漢水網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在引江補漢工程建設管理二部開展“聚焦引江補漢 啟迪智慧未來”主題科普活動。保康縣實驗中學300多名師生參加了特殊的“科學課”,學習了南水北調與引江補漢工程知識,探索大國工程的建設奧秘。
科普講堂:解開國家水網的“密碼”
“為什么要在深山中修建如此龐大的工程?”在上午的科普講座上,同學們提出這樣的疑問。
建管二部工程師李盛講解道,這源于國家水安全的宏大布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持續向北方輸水數百億立方米,解決了京津冀豫地區超1.5億人口的飲水問題。
但隨著國家戰略推進,北方對水資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引江補漢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補給器”,其使命是將長江三峽水庫豐沛水源引入漢江,為中線工程持續賦能。
工程建成后,平均每年引水約39億立方米,將有效增加中線工程調水量,支撐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工程還能補充漢江水量,改善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實現“南北兩利”的戰略目標。
科技攻堅:征服復雜地質的硬核科技
講座中,最讓同學們感興趣的是工程如何攻克艱難的地質挑戰。工程師介紹道,引江補漢工程全長194.7公里,穿越宜昌市、襄陽市和十堰市,地質條件復雜,具備“高地應力、高水壓、高巖石強度,斷層多、地下水多、軟巖多”等地質難點。
面對如此復雜的地質環境,工程建設者采用了世界領先的技術手段:
“鋼鐵穿山甲”——引江補漢工程一次性投入10臺12米級硬巖掘進機。這些巨型掘進機配備有智能掘進、超前地質預報、圍巖信息采集、護盾防卡預警等系統,能輕松“啃碎”堅硬巖石,同時配備多重高壓密封系統,嚴防高壓涌水,筑牢安全防線。
“地質透視眼”——引江補漢工程通過地質雷達、地震波法、超前鉆探等技術,編織了一張覆蓋全線的“長中短結合”的超前地質預報網絡,能夠精準識別前方地質風險,為工程施工提供“透視眼”和防護網。
“數字大腦”——數字孿生系統是引江補漢工程高精度構建實體工程的虛擬鏡像,通過實時收集和分析工程現場的各種數據,能夠實現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大功能。工程師們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各種方案的測試和優化,從而控制地災風險、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
實地探訪:走進“大國工程”的智慧中心
當天下午,50名師生代表來到引江補漢工程12號檢修交通洞口,開展實地探訪活動。
在智能建造中心,同學們親眼見到了數字孿生、建管系統、智能監造、智能監控等系統。通過高清大屏,工程進度、設備狀態、地質情況等數據實時呈現,仿佛一個“智慧大腦”在精準指揮著每一道工序,真正實現了“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局”。
“這就是上午老師講的數字孿生!”置身于現場的同學們,不由得發出興奮的感慨,對這種新興智能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
隨后,大家在安全員的引導下,走進12號檢修交通洞。隧洞高大嚴整,皮帶機、通風設施、排水系統等井然有序,各種機械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行。在安全員的講解下,同學們真實觀摩到大國工程是如何一步步建造起來,真切感受到引江補漢工程的壯觀與國家水利建設的宏偉藍圖。
本次科普活動以服務國家戰略、普及科學知識、助力引江補漢工程高質量建設為目標,通過廣泛宣傳引江補漢工程作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的重要戰略地位及先進技術,向社會公眾普及引江補漢工程科普知識,增強社會公眾對引江補漢工程的了解,提升社會公眾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認同度,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活動結束后,同學們意猶未盡,紛紛表示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要樹立遠大理想,將來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