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7月22日(記者 吉蕾蕾)截至2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入總干渠水量突破500億立方米,相當于為北方地區調來黃河一年的水量,工程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
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中線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溝通了長、黃、淮、海四大流域,與東線一期工程一起,初步構筑了我國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網格局。據了解,全面通水以來,通過實施科學調度,中線一期工程年調水量從20多億立方米持續攀升至90億立方米。
此外,通過持續加強水源區水質安全保護,丹江口水庫和中線干線通水以來供水水質一直穩定在地表水水質Ⅱ類標準及以上,有力保障了受水區群眾飲水安全。北京城區七成以上供水為南水北調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河南、河北兩省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都得到了新提升。隨著中線后續工程建設持續推進,工程效益將得到更充分發揮,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將得到新的提升,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配置格局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生態效益顯著發揮。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生態補水超過89億立方米,受水區特別是華北地區,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重現生機,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效果明顯。中線一期工程通水,沿線受水區得以置換出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使農業、工業、生活及生態環境“爭水”的局面得到緩解。未來,在維護區域水資源安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工程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責編:魏永靜